瞭望·治国理政纪事|追“绿”逐“蓝”,探路共生——江苏盐城探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2023-09-17 15:30:00
admin
转贴
106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全地域保护、全过程防控、全形态治理,盐城坚持系统思维,以更科学、精准的治理,实现更系统、全面的保护,重塑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在能源、科技、产业的三重驱动之下,盐城努力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一张张生态答卷,是对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回应,也是引导老百姓走向绿色生活方式的动能。

◇以顶层设计保障“共栖”、以协同增效实现“共治”、凝聚“共识”推进自觉、搭建国际平台促进“共鉴”,是盐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的缩影,也勾勒出“共生之道”的现实模样。

夏秋之交,编号为“EJ”的勺嘴鹬如期抵达盐城东台条子泥。连续五年,这位“老朋友”都会离开俄罗斯楚科奇半岛飞往东南亚越冬,飞行距离长达八九千公里。体形仅手掌大小、体重三四十克,但有了条子泥作为“补给站”,勇敢的“EJ”选择了这条全球九大候鸟迁徙路线中“流量”最大的一条,即过境中国的东亚—澳大利西亚路线。

盐城,是全国唯一拥有“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的城市;有继西藏阿里、那曲之后中国第三个暗夜星空保护地野鹿荡;4550多平方公里的黄海湿地栖息着近1200种动物,丹顶鹤翩翩起舞、麋鹿呦呦鸣叫、极危物种勺嘴鹬悠然栖息;媲美自然界的“吉祥三宝”,绿色能源、动力电池、整车制造三大产业同样生机勃勃;2022年,盐城GDP增速位列江苏省第一,常住人口约670万。

2020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江苏考察时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处理好城市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既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湿地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在2022年《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致辞中,习近平主席表示,“中国将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湿地保护事业高质量发展”,“支持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

今年9月25日至27日,以“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为主题的2023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将在盐城召开。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追“绿”逐“蓝”的盐城,即将向全球展现人与动物共栖共生,滨海湿地与发达的城市经济共存共荣的现实模样,有望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城市开展自然保护提供经验,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更将与世界分享中国式现代化的“共生之道”。

盐城市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野生麋鹿(2023年8月21日摄)杨磊摄 / 本刊

兑现保护承诺

“陈家港能看到碧海蓝天了。”在这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徐寿伟,对这片海有感情。这里的陈家港化工园曾聚集数十家化工企业,如今化工园关闭,生态伤疤修复,变身蔚蓝海岸。涨潮时,大海茫茫,飞鸟翔集;退潮时,留下遍地贝类和软体生物,鸟儿不时俯冲衔走食物。

陈家港再往东南行驶200多公里,天南海北的游客们在条子泥的滩涂体验区“赶海”,“胆子大”的黑嘴鸥不时在人群中穿梭而过。生态摄影师李东明在这里拍了十几年鸟,见证了从“鸟儿都回来了”到“珍稀品种更多了”再到“鸟儿更从容生活在我们周围”的变化。“拍鸟是件很磨人的事,因为距离远才能不惊扰,欣慰的是这个距离正在缩短。”

鸟和人的安全距离缩小,折射着一座城、一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变。

2019年7月,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为我国第54处世界遗产。全程参与申遗的盐城市湿地和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吴其江还记得,从2014年酝酿申遗以来一直有人质疑,盐城地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长三角区域,是否有可能既实现对湿地的科学动态保护,又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不重走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搞发展的老路?

“既怕保护不力被挑毛病,又怕发展慢了老乡们不满意。”吴其江坦言。

除了人为污染的警示,也有来自自然界的警醒。20世纪70年代末,因强悍的固滩能力,互花米草被引进中国,然而这种野草排挤土著植物、抑制底栖生物生长、侵占鸟类栖息地,并且耗资大、难根治,本希望建成“绿色长城”,成为破坏生态的“绿色沙漠”。

这些都在促使盐城更深入地反思:保护生态环境也好,治理污染也罢,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以更科学、精准的治理,实现更系统、全面的保护,重塑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近年来,兼具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拥有2处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处国际重要湿地、1处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盐城,努力探索在高水平保护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全地域保护,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不低于5767.564平方千米!”在今年获批的《盐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生态红线面积占当地国土面积的18.15%。在《江苏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盐城市生态红线面积约占全省生态红线总面积的三分之一。“生态红线就是一把‘保护伞’,强制性严格划分保护区域,是保障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盐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说。

全过程防控,持续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以污染源头治理打响蓝天保卫战;坚持水岸同治,强化黑臭水体整治;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重点地区重点地块污染修复。老盐城人将这些变化看在眼中:水清了、不臭了,开窗见绿成标配,看不到蓝天反成稀罕事……

全形态治理,积极开展生态修复工程。为在涨潮时给水鸟提供栖息觅食场所,当地租下720亩鱼塘进行生态修复,作为鸻鹬类鸟的高潮位栖息地。李东明欣喜地发现前几天涨潮时,有几万只鸟来歇脚。打造自然生境、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是盐城坚持生态保护修复一体推进的缩影。近年来,盐城以为沿海、为长三角造一道绿色屏障的决心实施“一片林”工程、湿地和海岸线修复工程,全市森林覆盖面积达到537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和自然岸线保有率居全省第一。最新一次鸟调数据显示,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数量达到1560只,是目前为止全球记录到小青脚鹬的最高种群数量。

今年8月,“盐城市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项目”评审验收。对青山绿水“一键计价”,绿色发展的成果就体现在GEP中。核算结果显示,盐城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资产和潜在服务价值呈逐年增长趋势。

“保护自然就是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过程。”吴其江欣慰地说,这也是盐城首次核算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服务价值,有望为遗产地二期申请提供示范,“距离申遗成功已有四年,当初作出的承诺正一一兑现。”

激活生态产能

德国的农业机械,荷兰的水利技术,日本公司的框架,美国、印度的棉花种子,6家盐垦公司共招佃移民21606户、128453人……大丰盐垦公司至今仍保存着该公司1918年前后的3000多份原始档案遗存,记录下张謇在苏北沿海地区开展“废灶兴垦”的历程,也展现出当时最前沿的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生态的力量。

沿着海岸线一路行驶,成片的风力发电机组随风转动,国家能源、华电、国电投、华能、大唐等新能源相关央企齐聚,昔日盐碱地已经成长为新能源产业新高地。

百年时间,盐城见证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转向共生、共赢、共荣。

“共生不是表象上的各自安好,关键在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彻底变革。”江苏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认为,对于地少人多、发展强度高的江苏而言,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是必由之选。

111.5米!近日从射阳港发往国电投山东半岛U场址一期的海上风电叶片,是时代新材目前批产的最长叶型。近海10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超过7.6米/秒,远海接近8米/秒,盐城是江苏乃至全国海上风电开发建设条件最好的区域之一。

“风电由陆地转向海上,从近海伸向远海,对风机制造的要求越来越高。”从业十余年,射阳远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制造部负责人张文龙见证变化。“从最初4-5MW(兆瓦)的主战场发展到现在8-11MW,按照这个发展速度,两三年后可达25-30MW。”

“追风”追出一个风电产业,“逐日”也打造出一个千亿规模产业。盐城拥有优良的光照条件、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吸引了天合光能、阿特斯、协鑫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晶硅光伏电池片和组件产能位居全国第一。润阳新能源是一家独角兽企业,核心团队由留学德国、美国的博士和行业资深专家组成,研发人员占职工总数20%。公司副总裁王震介绍,企业从苏州迁到盐城后快速成长,太阳能电池片销量近三年居全国第三。

“自然资源”为媒,大批新能源相关的龙头企业、科研机构、高端人才集聚。江苏沿海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中心聚焦海上风电耦合制氢、大功率海上风电、近海漂浮式光伏等重点领域;依托金风、华能等技术研发实力雄厚的企业,建设华能海上风电技术研发中心、金风科技大型直驱永磁海上风电机组检测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累计招引各类人才超7万人……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自主研发不断标记创新高地,新能源产业版图上的“盐城坐标”越发清晰。

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全市新能源发电量与同规模火力发电相比,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近770万吨、减少碳排放2000万吨。今年一季度,全市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升至66.9%。“意味着每使用100度电,就有近70度来自新能源。对于那些对‘绿电’有强烈需求、科技含量高、碳税竞争力强的优质项目来说最为契合。”盐城市科技局局长韦向东说。

乘势者行,扬势者成。能源、科技、产业的三重驱动之下,盐城正努力把不可多得的发展之“势”转化为不可替代的竞争之“能”。

走进射阳港低(零)碳产业园内,一个巨大的电子屏跳动着数据,展示园区能耗总量、碳排总量、能耗强度、碳排强度四大指标,涉及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居民生活和零碳六大场景。

在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正泰新能盐城基地一期工厂完成全部绿色认证手续,正式获得德国TÜV莱茵颁发的零碳工厂认证证书。这是正泰新能的首个零碳工厂,也是TÜV莱茵在光伏行业认证的全球首家零碳工厂。“碳足迹追溯已经成为零碳产品走向欧盟等更广阔市场的通行证。”射阳港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邓海峰说。

能源降碳、产业零碳、生态固碳。2022年8月,江苏省首笔湿地修复蓝色碳汇远期质押贷款1000万元落地,专项用于大丰区湿地修复保护;聚焦乡村振兴,推出全省首单“海洋蓝色碳汇贷——紫菜贷”“林果树碳汇贷——梨园贷”等碳金融创新产品;沿海双碳产业发展(江苏)有限公司以36万亩沿海生态国家储备林为载体实施碳汇监测,力争年内实现林业碳汇交易……

盐城市市长张明康表示,把“绿”作为盐城发展主线,不是只搞生态不谋发展,而是抢抓“双碳”机遇,以“逐绿”为破题之钥,探索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进双赢”。

江苏省东台市沿海滩涂综合开发示范区的“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2023年8月20日摄)杨磊摄 / 本刊

共享绿色生活

“今宵绝胜无人共,卧看星河尽意明。”这个夏天,来自上海的小赵到黄海国家森林公园度假,感受了一把仰望星空的快乐。“天然氧吧名不虚传,在这里跑步都变得轻快了,更难得的是能看到银河!”

躺在森林木屋看星空、去条子泥“追鸟”、到淮剧小镇看演出……今年暑期全国旅游热度爆表,盐城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首选地之一,爆点独树一帜。

“我们能提供的文旅产品,比想象中丰富得多。”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袁国萍说:“外地人在旅游中看见的美好,得到的满足,都源自这座城市的绿色宜居。”

盐城又名百河之城,境内水道密布,开挖于唐宋时期的串场河全长200多公里,穿越盐城三分之二的市域。这条曾串通南北盐场的古盐运之河,如今两岸绿树成荫、步步生景,大大小小的口袋公园点缀其间,既是禽鸟天堂,也是盐城居民日常生活好去处。

生态环境关乎民生福祉。一张张生态答卷,是对人民群众追求更好生活品质的回应,也是引导老百姓走向绿色生活方式的动能。

56岁的洪东村居民潘永祥养成了在盐城静脉产业园生态湖边散步的习惯,一路之隔的产业园内车水马龙。一辆辆满载垃圾的货车,每天从市区各处驶来,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建筑垃圾变成标准砖、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城市生态系统在这里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现在都是垃圾分类高手,受益的还是我们自己。”潘永祥说。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PM2.5年均浓度持续下降,2022年GDP增速江苏第一,盐城人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从卖海鲜到“卖海景”,东台市巴斗村养海护海、渔旅融合,终于端上生态“金饭碗”;曾经网箱密布、风里都带着腥味的大纵湖,通过退渔还湖变身国家湿地公园,蟹农陈秀红一家走下住家船,用补贴买了新房,在旅游度假区就业,不再靠天吃饭。

从呼唤绿水青山到维护绿水青山,盐城人不仅形成保护共识,从垃圾分类、绿色出行等自身小事做起,还以普及自然教育理念为己任。

以保护区、博物馆为载体,一批自然教育主阵地在盐城建立起来。1000多件珍贵标本开启动物学启蒙课,400多种流连于盐城的鸟儿举办“音乐会”,4D动画片《不是菜鸟的盐小勺》带人走进“小勺子”的秘密花园,走进黄海湿地博物馆,就仿佛打开了一本多媒体百科全书;在珍禽保护区、麋鹿保护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研学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孩子走进湿地、了解湿地,种下一颗颗生态保护理念的种子;如今在盐城,无人不知勺嘴鹬,“小勺子”化身城市形象代言,以“盐小勺”为名出圈。

“夕阳红”成就朝阳产业。依托黄海国家森林公园、条子泥湿地、荷兰花海、九龙口等景区打造“长三角高端康养组团”;放大“黄尖菊花”“鹤乡菊海”品牌效应,将菊花产业培育成农旅康养的特色产业……目前盐城推出10条旅居康养线路、10个旅居康养基地和10个旅居康养驿站,与省内外100个城市签订异地旅居康养协议,生态康养吸附效应正在形成。

绿色食品增加民生福祉。上海每四斤大米就有一斤来自射阳县,响水县大地九丰农博园无土栽培的西红柿每天供应上海市场上万斤……作为长三角27个中心区城市中农业总产值唯一超千亿元的城市,盐城有着“东部沿海大粮仓”“生态食品大超市”“休闲农业大花园”的美誉。生态打底,一大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有机、绿色食品赢得了市场,打响了口碑。

“从接收上海、南京、苏南等地的产业单向溢出,到如今生态、旅游、康养、农副产品形成双向互济,盐城人的绿色生活方式走出去了,好生态已经成为我们最具特色的城市IP。”袁国萍说。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驯养员对人工繁育的丹顶鹤进行野化放飞训练(2022年11月8日摄)杨磊摄 / 本刊

探路共生之道

8月4日下午,北京林业大学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前往条子泥720高潮位候鸟栖息地,开展2023年秋迁的首次鸟类调查。结果显示,水鸟总数创下新高,达11.3万只。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副教授贾亦飞这些年不仅研究鸟,还研究鸟的“食谱”。通过沙蚕、小虾、贝类等50多种底栖生物与勺嘴鹬、小青脚鹬等珍稀物种之间互相耦合的关系,他惊喜地发现底栖生物与鸟类数量之间的关联,“简言之,鸟依赖于底栖生物,底栖生物依赖于微生物,微生物则依赖于整个生态体系的状况。”

东台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沿海经济区党工委书记吕洪涛谈起候鸟同样滔滔不绝,曾经从事多年招商工作的他颇为感慨地说:“招商要有好的营商环境,打造好的生态也是同理。”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2021年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成为“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之一。

凝聚前沿科技与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脱颖而出,是盐城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探索的缩影,也勾勒出“共生之道”的现实模样。

——以顶层设计保障“共栖”。生态系统各要素既有各自内在的结构、功能和变化规律,又与其他要素相互耦合、相互影响。近年来,同时拥有湿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态系统的盐城,在全省率先修编完成《盐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8—2022)》,将“实施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写入党代会报告,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在强化顶层设计中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以协同增效实现“共治”。开展突出问题、重点领域整治行动的同时,出台“四个绿色”行动方案,即创新治理理念、治理模式、治理手段,建设绿色生态之城;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绿色制造之城;布局大型清洁燃煤火电项目,建设LNG储备基地,探索“风光火气氢”一体化开发,建设绿色能源之城;优化空间布局、绿色低碳发展、创造高品质绿色幸福生活,建设绿色宜居之城……盐城以“绿色”为导向引领从重点整治到系统治理的转变。

——凝聚“共识”推进自觉。共识包括制度,更离不开“相习成风”的风。从将“爱鸟周”明确为法规制度,到构建融“自然—科普—生态”为一体的湿地保护模式,从向“舌尖上的浪费”说不,到节能降碳上尽一分力、多一份心,从保护眼前美丽之“景”,到唤醒保护自然的心灵之“境”……盐城努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育生态文化,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

——搭建国际平台促进“共鉴”。从助力候鸟迁飞保护、举办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到推进黄(渤)海区域系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筹建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盐城的“生态朋友圈”不断扩容,推动生态互助、发展互通、文明互鉴。

现代地理学研究显示,黄海前的滩涂湿地,曾经历海、陆、江、河漫长的雕刻。从卫星俯瞰盐城海滨,绵长的沙洲群如条条巨龙向外海匍匐伸展,耸立的沙脊排列成巨大的扇形,渐渐没入黄海的滚滚波涛。

它勾连历史,今天黄海之滨捡到的一粒沙,也许源自一万年前的唐古拉山脉;

它链接全球,作为全球9条候鸟迁徙通道中最大、最长、迁飞候鸟数量最多的一条,俄罗斯、中国、韩国等22个国家和地区由此连接在一起;

它启示未来,2012年时维持全球的现代化水平,已经需要约1.5个地球的资源量来支撑,而到2030年则需要两个地球的资源。与地球共存,我们需要怎样的现代化?

“我很认同中国的一个成语——百川归海。”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前总干事布鲁诺·奥伯勒说,“这意味着我们都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那就是保护我们的自然世界。”

“众力并,则万钧不足举也。”盐城市委书记周斌表示,盐城将继续倾情倾力倾智做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修复、价值转化,以“生态朋友圈”广泛凝聚保护湿地的全球共识,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图景,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盐城新篇章。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刘亢 蒋芳 王恒志 邱冰清)

【编辑:陈文韬】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
热门文章
联系我们
联系人: 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
电话: 010-84236245
传真: 010-84236906
Email: greenland@bfdic.com
地址: 北京市东城区安外小黄庄路甲9号北京环球贸易中心F座201室